close
[狀況1]
帶行義帶到這一年來 常常有一種說不出的無力感
幹部的部分 如果這件事或活動是自己有興趣的 他就一頭栽進去
但如果是他沒興趣的 就完全不想碰它 甚至連團部都不會來
講過了 唸過了 罵過了 但都沒有用
他們寧可去打球 放學去網咖
整個社團看不到向心力 就只有靠我這個外力在把他們給握緊

[狀況2]
之前和冬冬聊到師大數學營的事 他問我最近這幾次課程組的狀況
我的感覺是 很不好
除了課程的內容跟以往雷同外 教法上也已經偏離原本的教學方法(從多元走向一元)
但更重要的是 這幾屆沒有辦法培育出「勘用」的課程組組長
因為大部分的人參加一次課程組後 不是轉換跑道 就是在也不碰數學營

[狀況3]
之前在喇叭的網誌中 看到這樣一段文字
「回去開始有跟學弟妹做touch了 小號阿 打擊阿 豎笛阿 
他們還蠻可愛地 只是聽說有人成發完要退社了 唉 ...
真是可惜阿 還是家裡因素 家長還是都只看成績地 還是跟以前一樣 ...」



這三個狀況雖然不一樣 但是本質確是相同的
這三個社團以著同一種狀態開始在凋零 人力留失
我曾經試著去思考問題的癥結在哪裡 也歸納出幾個我認為的答案
像"家長的要求" "小孩的抗壓性" 甚至 "大環境的不允許" 都曾經是我的答案之一
但是當我跟我童軍的學長討論時 他確說
「當我們自己還是小孩的時候 就沒有這些問題嗎? 就沒有這些狀況嗎?
那為什麼我們當時可以撐下來並且做得很好 甚至願意繼續在這裡努力
但現在卻不行呢?」
我當時只是很純粹的認為
他已經離開現實高中太久了 (他老人家大我9歲) 不了解現在高中的狀況

但真的 為什麼現在不行呢? 問題出在哪裡?
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力量 讓我們願意為這個社團或團體繼續付出
而這股力量 是現在學弟妹所沒有的?



今天看電視 剛好看到專訪賴聲川
原本只是因為喜歡屏風表演班的戲 所以想看看會不會有相關的內容
看著看著 主持人(李四端)問了他一個問題 他覺得現在年輕演員欠缺的是什麼?
賴聲川回答 「理想」 (這不是他全部的回答 我只取他的概念)

這裡的「理想」 並不是指他對他自己未來的規劃
而是他對他目前所做的事 所演的戲 有沒有一個「理想」在
就像他 因為他對表演藝術有這樣的理想在 所以才會毅然出國念藝術 回來搞表演
而現在的年輕演員 或許是因為生活太安逸 反而對表演沒有理想
就只是把他當作是一個討生活的工具

當我聽完賴聲川這段化之後 我告訴我自己 「我找到答案了」



回想自己過去的經驗
為什麼會想在回到童軍這裡幫忙? 起初是因為這裡有家的感覺 而且有人一起回來
但為什麼我會一直待下去 因為我有個理想
「我希望可以讓他們也感受到這種家的感覺 而願意在畢業後也回來」
為了達成理想 就有了使命感
有了這個使命感 即使事情在多 只要行義需要我 我就一定趕到

反過來的例子
我在大三時曾經參加過系上的網路小組 但我半個學期之後就離開了
一個很簡單的原因 因為我不認為我留在這裡 對我或對這個team會有多少的幫助
用現在的語言來說
就是我對這個團體 或這樣的活動 並沒有產生任何的「理想」
所做的事情 就只要能夠交差就好 完全不會想多花時間在這件事情上

其實想想 還真的是這樣耶
像數學武林那一次的數學營 跟學弟妹開會開到快氣死了
我講什麼聽不懂就算了 開會前沒有準備就來 來了又一問三不知
但一對照這個理論來看 就清楚很多了
這完全只是為了想要辦活動而辦這個活動
因為如果他們對這個活動有任何心理的想法 有任何的理想存在
就不可能是以這樣的心態來處理事情

所以 我要修正我之前的看法
我現在覺得 這樣的問題 關鍵其實是在他們是否有這樣的「理想」 帶領他們走下去
只是 如何讓他們產生對這個的團體 或這個活動的「理想」 進而願意繼續留在這裡和大夥一起打拼
這是我們在上位者所必須要去想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昌小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