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近很熱門的一個教育話題
所謂的「一綱多本」 意思是指
教育部訂出一個總綱 而委由民間團體根據這個剛要編輯課本
經由教育部審核之後 由學校教師根據各校的情形選用適當的版本教學
大學的學制就是這個樣子 甚至連「綱」都沒有
同樣是上微積分 各種版本的教科書都有 甚至還分商用的 工科用的
像商用微積分 內容會加入商業的解釋與用途
這是一般數學系專用的微積分教科書所沒有的
但不會因為這樣而漏講了哪些一定要會的定理

高中從88年開始也實施一綱多本
一開始也是引起很大的討論
一樣有是不是需要每一本都唸 指考會不會獨厚哪個版本的問題
但就數學科而言 這樣的問題很快的就銷聲匿跡了
雖然是有好幾個版本的教科書 但內容上的相異度都不超過15%
再加上 因為這ㄧ套課本的綱要其實與74年的大同小異
所以寫書的人也可以很容易的掌握其難易度
加上這幾年的指考也建立起他的公信力 真的是讀哪一個版本影響不大
(但這是對理科而言 文科的話 則是念哪一本都沒用 因為大部分的東西都"不是"從課本出來的)
所以 即使接下的95 98也都是一綱多本的情形
但大家已懂得把焦點放再"綱要"上 而不是"一綱多本"這個技術性問題之上

看來這是一個潮流 沒有什麼好或不好
所以從90開始 國中小推行九年一貫 把一綱多本這個理念放了進來
經過92的修改 到現在已經95學年了
「一綱多本」卻一值都是大家在爭論的話題 只有越來愈白熱化的情形
竟然還有縣市要"走回頭路(這不是我說的 而是那些所謂的專家說的)"的使用一綱一本
為甚麼在高中可以實行的不錯的東西 一到了國中 竟然引來如此大的批評與問題?
我想 可以從兩個部份來看這個問題
一是一綱多本的那個「綱」的差異 一是考試制度的差異

這裡先聲明 我是以一個數學教師的觀點來做比較 所以可能和其他科目的狀況並不相同

高中與國中雖然都是打著「一綱多本」的旗幟
但念高中的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 那就是 真的有一綱多本嗎?
從一個角度來看最清楚了
就是學校可能是用某一個出版社出的書 但你自己的自修卻用的是另ㄧ個版本
有差嗎? 不多吧!
頂多就是章節上 有的版本合成一節 有的版本分成兩節
或者是 有的內容是放在前一節 有的放在後一節
明明是不同的人在編課本 怎麼大家編出來的東西 竟然差異性沒有那麼的大?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 因為他和前面74綱要的內容很像 大家有個依據
但重要的是 再綱要中 其實他就有把每一個章節要講些什麼東西動的很詳細
第一章就是講數 第二章就是講數列級數
其中數列級數分三節 第一節講數列 數列的極限 第二節講級數 無窮等比級數 第三節講數學歸納法
很清楚
甚至是這次98的綱要 把內容做了一個蠻大的改變
但也因此 他花了很多的篇幅再講每一節的教學理念 要給學生的東西
甚至還附上每一個小節的基本內容 哪些一定要講 哪些一定不能講
很清楚 不會讓人想入非非 但又不失其彈性
因此 只要綱要訂得好 就不用太擔心書商編出太誇張的教科書

但國中這一套就不是這樣玩的了
以90版的數學科為例 他只有「能力指標」
只有在這個階段裡"學完"哪些"能力"即可 而其中的階段還不是以年級來出分
像第一階段是指1-3年級 第二階段是4-5年級 第三階段是6-7年級 第四階段是8-9年級
而能力指標又訂的很"模糊" 例如
能力指標N-1-1 「能初步掌握非負整數數詞序列的規律,並能以具體的量、聲音、圖像、數字,進行說、讀、聽、寫、做的活動,表徵2000以內的數。」
能力指標S-2-3 「能透過實測察覺形體的性質。」
我想 我和你對這些句子的解釋 應該 很不一樣吧!
重點是 這一拖拉庫的能力指標散佈在兩三個學年內
所以 同樣是念為小學一年級的學生 她們學到的東西相似度非常的"不高" 要到三年級才能接起來
甚至 因為允許某些指標可以"先上" 所以更難拿捏小孩學習的狀況
記得第一年實施的時候 我剛好那年寒假的數學營的課程組長
我去收集了三個國一版本的內容 以供我們了解學生是否有這樣的先備知識
結果 相似度只有不到20% 看完我們是直接傻眼
連我們都傻眼了 更不用說學生與學生家長了
雖然92版有增加了「分年能力指標」 比較不會出現上面所說的情形
但92版是從94年學年度實行 所以現在要面對基測的還是90版的學生

寫到這裡 你會發現到
因為去做版本間的比較 所以產生了這些問題
那為什麼要去做版本間的比較? 因為要考基測...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昌小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