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整理房間時
在一疊大學的資料中發現這篇文章
應該是《班級經營》的課程的補充資料吧
不論是從班經的角度來看 還是從現在社會上所發生的亂象的角度來看 都蠻有意思的



從班級常規的建立談起 文 / 呼拉拉

國中、小學的時候,班級常規的訂定經常是由老師或校方片面決定的,小朋友鮮少有參與決定的機會。
印象中,面對黑板右方或左方的那塊空白,是生活公約落腳的地方,
不知道是總是如此或只發生過一兩次,但是關於生活公約佈告的製作過程我有個清晰的印象,
因為每次要教室佈置比賽時,我們就把舊的拆下來,再照抄到新的海報紙上,
生活公約佈告上的東西,只有蝴蝶和蜜蜂以及顏料是新的,內容一概是年年照抄、次次不改
我從來不知道「生活公約」的源起,更遑論要來「建立」班級常規。

小時候是不知道「班級常規」怎麼來的,到了高中,卻不知道「班級常規」那裡去了?
我們如同放出籠的野獸,恣意地享受著得來不易的自由,
但其實,一個連老師都控制不了的巨獸正在前方等待,
在聯考的壓力下,班級常規根本一點都不重要,
套句去頭皮屑洗髮精的廣告詞:「班級常規!很久都沒有見到啦!」
一向放置著生活公約的地方,在許多高中教室裡,可能是一片空白,
或者是貼上小考、期中考、模擬考的成績排名。
「分數」,就是我們的生活公約,
在不言明的約定裡,分數決定了地位的高低,
功課好的同學可以在每次的考試後依成績選擇直到下次成績公佈前的座位。

現在,不知道這種情形還在不在?
有人說,班級常規應該要依循著民主的程序來訂定,
但是最民主的情形也可能是最混亂的。
如果說強制規定,以至於學生心中不認同、長大亂透透的話,
那麼相當嚴格的日本教育又該怎麼培養出守法守紀的日本公民?
同樣面臨強烈升學競爭壓力的日本人,為什麼還是將常規實踐得如此透徹,具體的呈現在許多社會面向上?

在許多日本漫畫中,我發現日本人相當沈醉在中學時期的社團活動中,
尤其是運動型社團,幾乎每一種球類的社團都被畫成了漫畫,
像前一陣子流行過的「灌籃高手」、「好球雙物語」等等,
即使是適合小學生看的「名偵探柯南」裡,也有一個小學生所組成的偵探社團,將柯南黏的緊緊的。

最近,有一個相當有趣的日本綜藝節目,名叫「火焰大對抗」,
是由相當有創意的二人組小南與小內所策畫,
除了台灣藝人徐若萱參與的口袋餅乾v.s.黑色餅乾之外,還有白姬演劇團的劇組大對抗,
每週經由觀眾票選,決定能夠出場的劇組。
更有噱頭的,還有標準舞社參加全國標準舞公開賽得名、多佛海峽橫斷社的練習,
讓厭煩於台灣低級綜藝的觀眾朋友,有個清新的選擇。
這個以社團為基礎的節目與其說在諷刺日本社團的興盛與一些要求的不合理,
不如讓社團發展畸形的台灣看看,日本人是怎麼搞社團的。


社團有其常規,更重要的是,選擇加入那個社團基本上是自由的,
與屬於那個班級所經歷的心理歷程是全然不同的,
這就是一種「服從」所愛的精神,那將是徹底的、絕對的、追求完美的。
在台灣,許多年輕人做事情像是被逼似的,
一旦成人,就潛意識地放縱了起來,佔路為霸、佔地為屋,
甚至以違法為常態,比爛為藉口,社會諸多怪現象也就因此而生。

在日本年輕人的社團裡,存在著許多古老又不合理的學長制度,
學弟、學妹必需在一定的時間裡侍奉學長、姐,之後就能享受別人對自己的侍奉,
這在我們眼中看來不合理的制度,卻是日本人的傳統,只是個個社團有程度上的差異罷了,
但是,正因為自由選擇的緣故,每個人都加入自己喜愛的社團,並願意遵守這個社團的常規。
有趣的是,
在加入社團這件事情上,許多台灣的家長是千方百計地阻撓子弟加入,
日本的家庭卻視兒女是否加入社團為大事,鄰居媽媽還會彼此詢問子弟參加社團的情形,
放學後就回家的孩子,和下班後就直接回家的爸爸同會遭鄰人恥笑。
功課好的學生不僅在成績上較量,連社團聯展的時候都要互別一下苗頭,
球類運動表現優異的學生,在校內的知名度甚至遠超過成績好的同學。
這在許多台灣家長的眼裡,都是要極力避免的事情,
也無怪乎不問不同日本漫畫的品質優劣,多數家長都希望禁絕日本漫畫這玩意兒,以免帶壞了孩子。

對於家長對學生社團的態度,我有極為深刻的感觸,
因為我就是在高中時不斷與父母訂約:「下次段考沒進步就要退出合唱團喔!」,
而不斷進出社團、卻又對班級與升學感到冷漠的那種人,
在看過日本的情形以及對照我從前的高中生活後,
我深深地認為社會問題不在於班級常規的產生方式為強制的或是民主的,
而是一種真的認為重要而不斷實踐的精神,

如果大家都抱著一種可有可無的心態在制訂常規、遵守常規,
那麼當有一天行諸於文字的常規消失時,代之而起的,將會是無邊無際的混亂,
乞靈於民主或極權,冀求解決,都只是緣木求魚、重蹈覆轍罷了!



「認為重要而不斷實踐」 這句話講的太好了
我們有太多的事情 都是得過且過
或即使知道他很重要 但真的要去做時 就又懶惰了
當了半年的導師 帶了幾年的社團
時常都會有莫名的無力感
我想 應該就是這樣的想法所造成的結果
往往想要推一件事 但無法得到其他人的認同 然後就推縮了
或即使得到了認同 一但要實行時 又不見有人願意出來領導
當一個團體到了能拖就拖 能推就推時 就算規律定的再嚴格 他不鳥你 你也拿他沒輒

那些在檯面上的政府官員 政治人物 就是這樣的一種心態
有法律跟沒法律一樣 反正 他最大 他說了算

好啦 不理那些豬頭政治人物
我有比他們更重要的問題要解決─班上的問題 社團的問題
之前一直認為 這些問題都是紀律不夠嚴明所造成的
但現在 我有了新的想法
或許就是這些紀律對他們來說 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即使有效 也只是治標 讓他們「不能不做」 而不是「願意去做」
真正治本的方法 應該是要找回對班上的認同感 對社團的認同感 才是

但 這要怎麼做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昌小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